马踏飞燕来源何处? 从汉王朝讲起
2006年,西昌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获得成功。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西昌市建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性雕塑——马踏飞燕。
雕塑高高耸立在长安西路与航天大道交汇处,庄重醒目,高雅大度,成为西昌一大不同凡响的文化艺术景观。雕塑大致呈宝塔状,由塔基、塔身、地球仪、奔马四部分构成。一级塔身正面阴刻“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昌”10个金字,落款为“中国国家旅游局”。二级塔身正面则用中、英文、彝文阳刻“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9个大字。上部装饰象征长城的箭垛,棕红色的地球仪安放其间。地球仪上一匹金光闪烁的奔马踏着飞燕高高跃起。奔马体态雄壮,四肢修长,矫健英俊,一足踏在一只疾飞的燕子背上,三足凌空,似在穿云破雾,飞驰在万里天空之中。
奔马造像的来源何处?国家旅游局为什么要将此造像确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志?讲起其中的缘由,还需从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以及中国古代神话说起。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西汉初年,我国北方有一支匈奴民族。匈奴常常侵犯汉朝西北边陲,使汉王朝终日不得安宁。匈奴是一支游牧民族,骑马作战是他们的优势和特点。可是西汉王朝的军队只有步兵和战车。而且中原地区的马体小腿短,根本无法与匈奴的高头大马抗衡。汉武帝虽然调集精锐的步兵抗击匈奴,但始终屡战屡败。组建骑兵,寻求强壮的战马成为燃眉之急。于是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试图联合西域诸国,以西域诸国的骑兵抗击匈奴。张骞于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抵达帕米尔以西的大宛国(今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费尔干纳盆地),发现了一种体魄健壮、日行千里的骏马。最为罕见的是此种骏马淌出的汗水是鲜红的血,故又称“汗血宝马”。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千里马”。《史记集解》曰:“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交,生驹汗血,因号曰天马子。”张骞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汇报后,武帝大悦,随即又派使者前往大宛,以重金求购,以玉帛换取。可是大宛国王软硬不吃,拒绝求购和交换,并且杀害了汉武帝的使臣。武帝大怒,派大将李广利领兵出征大宛。经过长达四年的激战,于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终于使大宛臣服汉朝。李广利从大宛国带回“汗血马”数千匹。汉武帝以“汗血马”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并由大将卫青、霍去病率领。日行千里的“汗血马”骑兵开赴战场所向披靡,奔驰在茫茫大漠打击匈奴军队。最终彻底打败了强悍的匈奴骑兵,保证了汉朝西北边陲的安宁。从那以后,中原地区的劣质马逐渐为体魄矫健的“汗血马”所取代。
然而,遗憾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两千年来,“汗血马”渐渐蜕化,后人已不得目睹其昔日的英姿风采了。所幸的是1969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省武威县发掘一座东汉墓。墓主人是一位汉代将军,墓中除随葬许多仪仗俑外,意外地发现了一匹青铜奔马。此奔马昂首翘尾,头小颈长,胸厚体粗,四脚修长,一足踏飞燕,三足腾空作奔驰状,故命名为“马踏飞燕”。考古界普遍认为青铜奔马的体态特征正是史书中所记的“汗血马”。至于奔马所踏之弱燕,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燕子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风神。天地之间的风动、风向、风速都是由风神主宰;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奔马所踏之鸟应是《山海经》中所说的神鸟“精卫”。相传精卫鸟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小女儿女娲变成的。原来,女娲活着的时候很喜欢游山玩水,一次她去东海游玩,玩得正开心时,突然海上刮起大风,海浪翻滚,把女娲打进了海底,女娲死后变成一只鸟。这只鸟花脑袋,白嘴壳,红爪子,长得漂亮可爱。这鸟常常“精卫”、“精卫”地叫着,于是人们根据它的叫声给它取名为“精卫鸟”。精卫鸟非常仇恨东海,她发誓要填平大海。于是她天天衔着西山上的小树棍、小石子去填东海。她的飞行速度日行万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西到东从不间断地飞行着。人们称赞精卫鸟这种不屈不挠、敢与大自然搏斗的精神,所以又常把精卫鸟叫做“志鸟”。古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把大宛千里驹与日行万里的神鸟相结合,那飞行之神速可想而知。可谓天马行空,无往而不胜。作者独具匠心地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并巧妙利用了力学支点铸造了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令后人惊叹不已。
“马踏飞燕”自出土问世以来,曾多次运往美国、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展出。它所具有的超凡魅力,迷倒了无数外国观众,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高峰”。近年来,它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志,确属慧眼独具,具有远见灼识的英明之举。
“马踏飞燕”作为一件举世闻名的艺术品,它所具备的强大生命力和一往无前、一日千里的气势,不正是我们伟大祖国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象征吗?
源于四川在线/图源于百度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