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乡村发展有“朝气”
凉山日报6月3日讯(记者 米色你阿木)■开展沼气池推广工作的乡镇有34个,221个行政村,目前已建成并使用的沼气池有3.49万。
■已建成并使用的沼气池有3.49万口,一年可产气1256.4万立方米。
■截至目前,共推广“一加一”模式的项目农户达1833户,投入项目资金733.2万元。
“自打我家沼气池建成使用,就再没上山找过柴火。做饭、烧开水用的都是沼气,没有了烟熏火燎,满屋灰尘”。5月31日,西昌市洛古波乡村民吉克子服在收拾着本已很干净的厨房时对记者说。
在这个不算富裕的农家,院里几乎见不到蚊蝇和随处堆放的柴草,厕所也十分干净。
在西昌,经过多年的建设,沼气运用在众多农家“生根开花”,改变了农民生活用能习惯,基本解决了生活用能问题,有效的保护了森林植被。同时,还改善了生活卫生环境,减少了疾病的发生。
成就:覆盖广泛近年来,西昌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的契机,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创新机制,落实责任,全市37个乡镇中已开展沼气池推广工作的乡镇有34个、覆盖221个行政村,已建成并使用的沼气池有3.49万口。
2003年以来,西昌市开展国家、省、州、市农村沼气建设项目28个,项目补助资金3715.06万元,建设农户自筹资金8632万元,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833套;建沼气后期服务网点38个。
同时,进行了沼气工程项目建设,争取到的沼气工程项目有5个,项目补助资金792万元,已建成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3处共1200m3;建成大型沼气发电工程一处;在建新村集中供气点工程2处;另还有2处大型沼气工程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在管理得当的情况下,一口沼气池每天可以生产1立方米气,足够一家人的生产生活需求。”西昌市能源办的工作人员说。
照此计算,一个月就是30立方米,一年就是360立方米。西昌市已建成并使用的沼气池一年可产气1256.4万立方米。这是个庞大并让人欣喜的数字。
创新:特色鲜明2009年,西昌市实施八大扶贫资金生态扶贫项目时,充分考虑了二半山区、山区的民族乡镇农户的经济条件和生活卫生状况,为推动新农村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决定推广自创的“一加一”项目建设新模式,即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并配套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补助标准为4000元/户(其中沼气池补助2500元/户、太阳能热水器补助1500元/户)。
截至目前,西昌共推广“一加一”模式的项目农户达1833户,投入项目资金733.2万元。
成熟的实践经验,衍生为西昌特色。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户申请自愿参加项目建设,仅今年,就将再新建625户。
同时,西昌市还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在黄水乡双龙村,黄联关镇鹿马村、石坝村的3个新农村联片建设点开展了新农村联片建设沼气集中供气试点工作。而在当时,四川省还没有开展新村集中供气点项目。项目的完成,也成为西昌开展该项工作中的一个亮点。
改变:农村更美随着沼气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西昌探索出了一个崭新的模式——“猪沼果”。猪指的是牲畜,提供沼气原料;沼指的是生产出来的沼气;果指的是由沼气池生产出来的有机肥料施肥后生产出来的粮食和水果。
至此,西昌科学利用“沼气”链条成形,结合“彝家新寨建设”、景区环境改造,打捆相关单位项目,合力打造出了农村能源建设新亮点。
沼气的大力推广,也使得生态建设成果得以巩固。据测算,农户使用沼气后可以解决80%以上的生活燃料,甚至是全部的生活燃料,不需要到山上砍柴。建造一个沼气池,每年节柴1000公斤以上,节约的薪柴相当于0.5公顷薪炭林一年的生长量,相当于保护了10亩荒山植被。
“用10至20年时间,在适宜修建农村沼气农户中普及沼气池,并建立完善、高效的沼气后期服务网点,使全市绝大多数农户都用上沼气;让95%的农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基本解决生活卫生用能问题;推广农村清洁能源的使用量,将使用煤、薪柴、秸秆的农户生活用能总量减少到10%以内。”西昌市能源办的工作人员说,规划完成后,西昌的农村将会更加美好。
源于四川在线/图源于百度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