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广场操舞文化启示 “土操”“土音乐”走红
当下,城市广场操舞,音乐、跳操动作雷同,参与者老面孔多,难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洋操”“洋音乐”越跳越无新意,广场舞走向拐点。
记者四月走基层,在川西南却看到了一个广场舞的红火,群众体育人气很旺的范例。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位于美丽的邛海边。入夜,月光洒地,清风拂面,月琴弹起来,鼓点敲起来,月城广场成了百姓健身的欢乐海洋。月下跳舞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
在广场上看跳舞,让记者的脚也发痒。这场操舞,不是官办,而是民办,好几千人的“派对”。彝族、纳西族群众穿上本民族的多彩服装,兴高采烈地用“达体舞”、“阿诗且”等当地民族舞抒发自己的感受,他们是真正的舞者。
操舞中,结合了桑巴、拉丁、健身操、街舞,“土”中有“洋”,一点不做作。跳的人高兴,看的人兴奋,外地旅游者扔下包涌进了跳舞圈,谈情说爱的阿哥拉着女孩子的手,跳起了拍手舞,进场跳舞的人越来越多,围观的人越来越少,一个多小时的广场操舞,十多套不同风格的舞步,让人眼花缭乱。
舞者是谁?这里再不是单调的中老年人群,一张张新面孔中,有城里的公务员、读书的学生、酒店的服务员、打工的兄弟、开店的商贩,卖菜的彝胞。
年过七十的离休老将军吉木约每天准时、固定地站在广场中心的一个位置。当年带兵时的一批“下级”也乐呵呵地跟着老首长来舞一把。他说,“跳跳蹦蹦感受到了日子的开心,群众享受到盛世的欢乐。”
二十多岁的阿子每周从山上送菜到城里的市场来,送完菜晚上来跳几曲,跳完舞再开着车回家。他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手机里有了城里跳舞的朋友的电话。”
吉日阿各小朋友年仅五岁,是广场上年龄最小的舞者,他的舞步熟练,很扯人眼球。他的爸妈在附近市场做生意,每天晚上他奶奶带着小孙子来“过瘾”,姐姐也陪着他来广场上玩。
进城打工的小周在尽情地跳着,热恋中的男友每天陪着她来,并用手机拍下她的身影。
这个广场操舞活动已有七年,面对百姓的健身热潮,州上、西昌市,体育局、文广局、艺术馆坐在一起商量,搭建这个给群众秀的舞台,广场上有引操员的舞台,配置了大音响,有专人负责安装调试,场外有巡逻的治安人员。全民健身“标号”配置,成为政府部门的大手笔动作。
广场舞蹈的创始人、州上着名的编导、州艺术馆的副馆长彭蓉是基层文化与体育的专家,几年来她每晚领着大家一起跳舞。台下的老乡视她为亲人,纯朴的彝族群众,地头的菜出来了一定会捎给她,听说她嗓子不好了,有人把药送到她的手中。
谈起广场活动的红火,她对记者说:“把健身操做得本土化、民族化、艺术化,让原生态的东西更贴近百姓的生活,群众心理上更接受,用他们更熟悉的肢体语言及艺术形式来编排操舞,这是成功的重要方面。”“外边通常是流行音乐加健身操,没有自己文化的元素,对舞者吸引力不大。”
彭蓉说,她与丈夫沙玛瓦特接手广场操舞后,爱人精心创作曲子,让百姓听到的是他们熟悉的本民族的音乐,很受大家好评。另外,我们将彝族、纳西族、藏族的圈舞、达体舞也纳入操舞中,音乐亲切,动作熟悉,大家很快找到了感觉。我定期进行新套路的更换,手把手地教与示范,我们跳的十多个单元的操,个个有主题,舞者们很喜欢。
一花引来万花开。现在月城广场操舞《卡德尼且啦》等做了音乐碟,17个县市都在跳,反应都很好。西昌月城广场操舞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个健康娱乐的新品牌,外地人来参观都要去广场看操舞,看了就跳,很难驻足。
广场舞改变了舞者人生。彭蓉老师带着记者去一个超市门前广场寻找她的学生、一位彝族小伙,遗憾的是他回乡忙农活去了。这个小伙在城里捡破烂,有一次在广场跟着跳舞,从此就爱上了,白天拾旧卖破烂,晚上到广场跳舞,小伙越跳越来劲,最后彭老师把他派到达达购物广场担起了引舞的骨干。
"破烂王"跳舞或许是一个特例,但让我们感受到了群众体育的特殊魅力。
城市广场操舞当下正流行,如何让它开展得更好?如果组织者更精心,编排操舞充分吸收地方文化的元素,更贴近百姓生活,参与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广场上就不再仅仅是几个大妈大姐打主力,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也会更加有生命力,这是记者采访西昌月城广场健身活动的深切感受。
新华社记者 史春东
源于四川在线/图源于百度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