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山寨古朴神圣的彝族“三锅庄”
日前,笔者来到金阳县彝家山寨,坐在他们家里,最显眼的是挺立在火塘边的“三锅庄”了。
据彝族老人们介绍,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的生存足迹,人类生存的空间便有了石器;人类生存发展历史中有着辉煌的石器时代。在许多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至今还保存和利用着许多古朴而自然的石器,更有甚者将各种奇形怪异,姿态不一的石头、大小石山作为神灵供奉。
特别是彝族有着悠久历史与古老多样的传统历史文化,其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边远地区。从古至今彝族人们都在地形错综复杂,气候多样,沟谷纵横的高山、河谷间繁衍生息。彝族人民用其古朴、自然、热情、大方和根生蒂固的民风民俗与伦理道德不断的吸引着中外来客。在众多的文化类型中,彝族传统石器中的“三锅庄”更是以其独特的姿态和神奇的文化意蕴令人瞩目。
图为一般造型的彝族“三锅庄”。特日洛发 摄金阳县小银木乡位于四川凉山东部边缘,是一个彝族聚居乡,该乡地处偏僻,就往返于县与乡之间也有100多公里,这里也是金阳县“三锅庄”保存最完整,其文化最为丰富的地方。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到彝族的“三锅庄”,前不久,笔者走访了金阳县村村寨寨,打听“三锅庄”的制造和用途。
“彝族‘三锅庄’的打造过程属纯手工,工具也较少且简单,只用一把铁锤和几根尖口和平口的砧子就行了。”据洛觉乡四村其洛组曲毕比惹讲述,在打造“三锅庄”的过程中,选材和制形最为关健,也是最难的。打制“三锅庄”的石头必须是坚硬而耐高温的岩石。
在制造“三锅庄”中,可分为4部分进行,一是选材;二打磨;三是造型;四是雕纹。在打造中首选“三锅庄”石料,在找“三锅庄”石料时不仅仅只是用肉眼看,而且还要用手中的铁锤边敲打边选,经过看和敲打确定打造“三锅庄”石材,这项工序被“三锅庄”打造师傅们称为“试石”。
选好所需的“三锅庄”石材后,便开始打磨光滑和打成大体雏形,然后将打磨好的石材进行造型。这道工序,最讲究技术,在选材中打重了怕石材破损,打轻了形状外多余的部分又无法打落,因此这道工序也是一套“三锅庄”能否造成的关健。
“完成对石材的定型后就进入最后一道工序雕刻。雕刻这道工序对老石匠来说是比较简单的,而对初学者来说就比较难了。”马依足乡一村从事土磨三锅庄等制造的金拉史介绍说,原因在于老师傅们早已在长年累月的雕刻中积淀了许多的纹络图样,他们的大脑好比一本画册,进行这道工序时各种图样随手即来,而对初学者来说,在大脑里首先要进行构思,完成构思后,将自己想好的图案用木棍画在一旁,整体欣赏一遍,觉得可行后,才开始雕刻。
在雕刻过程中记者了解到,铁锤在敲打砧子时,用力一定要平衡均匀,如在敲打中用力轻重不一,将会使刻出来的纹络深浅不匀。雕刻出来的图案也会大小不合体,还得进行一道重复工序。
彝族三锅庄所雕刻的纹络、图案主要采用面雕,这在雕刻类别中是比较简单的一种,画面表现的主要是一些彝族人们意念中象征吉祥、幸福的物种图案,其中主要以彝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各类物种为主。如:星星、月亮、太阳、五角星、火把等,也有少许动、植物。
一幅完整的彝族“三锅庄”图案虽然纹络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石匠师傅不仅雕琢出浓郁的民族风情,而且雕琢出了彝族人们平时生活中的各种情趣,雕琢出的画面自然清晰逼真,每幅画面都将雕刻师们的心声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当你看完一幅完整的彝族“三锅庄”图案后,你将大致明白这个民族追求什么、向往什么,或许这时你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它的精美与传神之意。”金拉史告诉记者,一套完整的彝族“三锅庄”可分为二组,每组三块共六块,一组为半圆形,作铺垫火塘边待用,一组为月牙形,作支称庄柱。其中每块大概有5至6厘米厚。
彝族“三锅庄”是其制餐之灶。设立“三锅庄”时主人要在毕摩处算一个良晨吉日后才开始立。“三锅庄”一般设在住房堂屋的左侧,在住房堂屋的左侧先挖一个直径为30到40公分的坑作为主塘,主塘的边缘由三块半圆形的锅庄石作铺垫,拼合为圆形火塘。这一组彝族人民称它为“管底”。
与此同时,在铺垫好火塘边缘后,将另一组三块月牙形的“三锅庄”立于前一组的拼合处,弯牙处朝上,朝下部也就是庄根部埋于地下,在埋根部时一定要牢固。月牙形的三块锅庄石彝族人民称它为“各弄”。三个弯月牙状的锅庄石立好后,形成三角形的支撑点,架上锅故称“三锅庄”。
从主妇位分三锅庄北上则和西则,分别用竹席铺垫着供客人坐,彝族一般不用凳子而是直接坐在竹席上,靠东南两则,解放前是作为奴隶位,现在一般是家庭主妇与接待客人时帮忙的年青人坐,这样行动方便。
属“三锅庄”火塘一米左右的正中朝用铁丝或钢丝吊着一长方形的木架,木架上铺垫着竹帘,以烘烤食物及中药材之用。也有些彝族人民用来烘烤平时采积的一些无毒性的草药,这些看似简陋却实用又方便。
有客来时大家各就其位,主人家会请一些当地德高望众且能说会道的邻居、亲友来家陪客人聊天。家庭主妇和帮忙的年青人将“三锅庄”塘内的火加旺,然后再将能烘烤的土豆(洋芋)、乳猪内脏、鸡肉等食物放靠在火塘中烘烤。烤熟后让客人暂时充饥等待主食。因此彝族“三锅庄”火塘内是禁止吐痰沫和烧烤一些不洁之物的,在烤完一种食物后,主人将用火钳把火塘内的木炭翻平整后再将另一种烘烤物放入火塘内,烤出来的食物即卫生又香脆可口。
听老人们讲彝族“三锅庄”内的火,解放前是保持终年不灭的,就是夜里也是有火的,只是到了夜里,大家把火塘里的木炭用火塘灰将其埋盖好,第二天一早翻开炭火,把一些粮食桔杆放在上面吹一吹就燃了。“这样说来,彝族‘三锅庄’不仅仅只用于烧柴做饭,它还是彝族群众家中聚友会客的中心,当然也是人们用来取暖照明之用。”笔者向老人们解释着。
图为坐在“三锅庄”旁的彝族群众。特日洛发 摄“平时一家人就坐在‘三锅庄’旁闲聊,谈生产、谈生活,老人们总是一边吸着旱烟,一边给孩子们讲着许多彝族民间的传奇故事,小孩们更是全神贯注的依畏在‘三锅庄’旁倾听着,使许多彝家孩子都是这样伴着‘三锅庄’前的故事渐渐长大的。”家住派来镇天地坪村阿里哈约深有感触地说。
“三锅庄”火塘已成为彝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据彝族老人们讲,近年来许多彝族老年人跟随儿女到城里生活,就是因为房中缺少了火塘,每当他们无事可做歇息下来时,竟然找不到坐的地方,根本不习惯缺少火塘的日子。缺少火塘的日子让他们更加感到孤独,他们宁愿独自回到高山的老家,让“三锅庄”陪他们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这对于那些没在“三锅庄”旁长大的人来说是永远无法理解和体会到的。连记者都是在听到这些故事时才不由想起火塘中永不熄灭的火焰就好比天上的月亮和太阳,而火塘旁的这些月牙形的“三锅庄”就好比从云雾中冲破而出的月牙儿,它们相互依畏,相互交替,谁也离不开谁。
“彝族三锅庄右上侧客人位旁,家家都用竹编,编着一堵简易“竹墙”,竹墙上挂着人们日常用品,而竹编墙内的墙壁上挂着平日彝族祭奠祖先用的烟酒、树枝、草之类的东西,竹墙内除了主人一般人是禁止入内的,这好比汉族家里的灵位台。”基觉乡一村坡点组阿子日国向记者聊起了彝族“三锅庄”旁的一些秘诀。
彝族群众每当敬奉神灵(做毕摩)时将事先烧熟的石头用火钳夹进盛水的木柯里,然后再“三锅庄”上朝顺时针方向转一圈倒出门外。以示驱邪、除污、净化家庭等作用,而后将祭物从“三锅庄”旁转几圈,以示“三锅庄”是彝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然后才开始进行下一步。因此,彝族群众视“三锅庄”为圣物。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彝族群众非常敬重“三锅庄”,就如不能坐在锅庄旁脚踏“三锅庄”之上,只能从锅庄旁走过;不能从“三锅庄”上跨过,这些都被视为不吉利,如果在“三锅庄”旁裸露身体,视为不敬重。
可以看出,“三锅庄”是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家庭成员,有时将它视为神灵,有时将它视为家庭成员中德高望众的老人,总之“三锅庄”在彝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听老人们讲,彝族“三锅庄”由来迄今为止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但许多群众认为彝族的“三锅庄”不仅能展现彝族人民对自然崇拜与淳朴艺术的紧密融合,而且能让人深深的体味到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因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许多旧东西渐渐被新东西代替,能保留下来的是少之甚少,但彝族“三锅庄”至今仍是在彝族群众心中保持永恒不变的地位。
(责任编辑 杨尚琳 袁玮)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站长取得联系,及时删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谢谢,凉山州网-源凉山新闻网/图百度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