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民居
远远地,就看见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彝寨,那一座座古朴的民居很有一番诗情画意,这是千年彝寨的古老民居建筑风貌特征。望着这道古老的彝寨民居建筑,我的脚步快速地向寨子里赶去,这就是我的家乡滇中武定阿拉彝寨。走进家乡彝寨里,仿佛就走进了一个古老民居建筑的乐园里,那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彝家民居建筑,让我真真切切地品赏到了家乡彝人建筑民居的艺术风采,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家乡彝人民居建筑的聪明智慧。
家乡彝人是支勤劳勇敢而聪明智慧的古老民族之一。祖祖辈辈的家乡彝人,在千百年来默默地与大自然顽强拼搏和抗争中,也创造了灿烂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彝家民居建筑文化,是家乡彝人长期劳动创造的结果,是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家乡彝人先辈们的聪明智慧,经过无数代家乡彝人先辈们的不断创造和完善,而形成了今天家乡彝家民居建筑文化的独特风采,是家乡彝人对民居建筑文化聪明智慧的一道文化缩影。
祖祖辈辈的家乡彝人依山而居,世世代代的家乡彝人独居在大山摇篮里,所以家乡彝人子孙们的民居,都以大瓦房为主旋律;所以家家户户的房屋,都一律坐东朝西。几乎都是一户为一道庭院,建造的房屋结构是由正房、耳房、面房、大门、庭院组成。家乡彝人在建造民居中,以建造正房为大,其它建筑都跟随正房而造,正房的建筑特色一律坐东朝西,禁忌坐西朝东的建筑风格,每座正房都由三间房屋结构组成,火塘都必须建造在中间房屋里,家乡彝人称作为正堂屋;每间房子进深的三分之一留为厦坎,把正堂屋和其它两间正房安置门坎以外的称为厦坎,厦坎是供人们在劳动之余坐着休闲的公共场所之一。
当正房落成之后,建造大门也十分讲究风水,大门开朝南北方向由自家的地形而定,大门建筑以一间正房一样大的面积为空间,立门柱架,门架头盖瓦片,大门内可以让骡马驮运五谷杂粮进出。与大门相应的一边建耳房,耳房只能建盖二间楼房,与正房建筑一样立柱架,建盖瓦片,但耳房的柱架禁忌高过正房,所以建盖耳房时非常讲究,做到耳房建盖的高度与正房楼层一样高为佳,耳房楼上供人居住,楼下一间支一盘古朴的石磨,另一间摆设农具,耳房楼口留有走廊,用一把小楼梯搭起供人上下楼口,耳房走廊边的隔墙用木板装成,走廊边修筑护栏,而墙体都为雕龙画凤的木板墙窗组成,楼道里供年轻姑娘们绣花之用,家乡彝人称之为绣花楼。
耳房落成后,再建造面房,面房的坐落与正房相反,一律靠西朝东,每栋面房只能建造三间楼房,而面房的高度禁忌高过耳房,所以建盖面房时,根据地形而建。面房的楼下关牛马猪羊,楼上住人或堆放干饲料。待三房一大门落成后,又开始修建庭院,庭院与耳房楼的一层一样高,形成南北方向延伸的长方体形状,院内都用青石板铺筑而成,可供晒粮和娶亲嫁女时吃饭的公共场所。而在面房前还另建一个小院子,用拳头大小的石头铺筑而成,院内时常铺垫一些干草,供牛马猪晒太阳的地方,形成了人畜分居的大小两道庭院,这样既卫生又美观。因家乡彝人世代不变的民居都建在坡度上,所建的正房、耳房、面房、庭院都形成了梯字形状,所以上正房和厦坎时,必须爬石阶梯而上,坐在厦坎上可以观赏彝家民居的建筑文化风情画。
走进家乡彝寨里,望见一栋栋风格独特的房屋建筑群时,就可以看得出一家人在寨子里的生活水平。因此,而今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的家乡彝家人,把建造房屋列为特等大事,昔日那些低矮的房屋早已在山寨里消失,而替代的是一栋栋整洁漂亮的彝家民居展现在眼前。虽然家乡彝人的民居建筑文化不断变化,但所建造的房屋依然保留着三房一门二庭院的古老建筑文化风姿,这是家乡彝人千年不变的一道古老建筑文化风采。
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站长取得联系,及时删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谢谢,凉山州网-源凉山新闻网/图百度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