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入选“中国记忆”
近日,由中国国家图书馆策划并实施的“中国记忆”项目采访组策划戴晓晔、纪录片导演王长江、摄影冯晶晶等一行来到凉山喜德、盐源、德昌和西昌等地,采集专题“我们的文字——非遗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项目及传承人所在地影像资料及口述史等文献资源。此次采集涉及彝族文字的起源及传承,彝文书法的历史、传承、交流及现代彝语文的教学等领域。喜德县毕摩沙马拉尔、喜德贺波洛小学校长阿说公社,盐源县省级彝文书法传承人阿鲁拉伙、老毕摩阿瑟说则、毕摩依伙阿呷等接受了采访。采访组还对我州奴隶社会博物馆馆藏骨简、竹简、木牍、经书、版画,德昌茨达乡和西昌礼州的惜字塔(字库)、文昌宫等进行了拍摄,在州奴博重点了解吉木阿龙家传彝文字的口述史。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确保世界文献资产不再损坏和丧失,发起了“世界记忆工程”,许多国家也逐渐开展了相关工作。2012年中国正式实施“中国记忆”工程,项目由中国国家图书馆策划并发起实施。“中国记忆”项目是收集、整合、保存、传播有关中华民族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集体和个体记忆资源,传承文明血脉,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全国性文化工程。主要着眼于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濒危民族记忆与传统技艺的抢救性记忆收集工作;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久发展与国家核心利益,对正在或即将成为国内或国际的重要、敏感事件或领域进行抢先性的记忆收集工作;面向基层民众,进行对国家发展、社会变革具有广泛意义的代表性记忆收集工作。
“中国记忆”既是国家记忆,也是地方记忆的总和。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各地和自然风貌、历史遗存和文化习俗各具特色,迥然不同。生活在每个区域的人们又因为相同或相近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传统而具有打上当地烙印的集体记忆。以行政区划而言,各省、市、县的集体记忆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中国记忆的全部内容。之前,我州非遗项目国家级“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及其国家级传承人吉伍巫且已进入《中国记忆丛书——大漆中的记忆》和《大漆髹饰传承人口述史》等书籍。该书前言表示,漆器的千文万华,精雕繁饰,凝聚了自然力量和人文精神,是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给生活带来便利,让身心得到愉悦。与大漆髹饰相关的十九项传统技艺,已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22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着无数代漆工匠作积累的高超技艺,细心守护着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更让世界各国的人们赞叹不已。因而,大漆与茶叶、丝绸、瓷器一样体现了中国的质感,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代代相传的载体,是打开沟通理解之门的钥匙,文字的产生开启了人类文明崭新的进程。“由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所组成的中国文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也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悉,文化部非遗司拟于2014年下半年与国家图书馆主办‘我们的文字——非遗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专题展览及文献资源建设活动。”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是我国仅有的两种自创文字之一。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爨文。在世界文字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1975年制定了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彝字。为了加强人类古文字遗产的拯救、研究与保护,香港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曾邀请两岸有关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参与讨论,连续三次召开“中国古彝文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香港)研讨会,最后于2009年8月22日在香港正式形成《中国古彝文在世界古文字中的价值地位评鉴与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建议报告》。该评鉴与建议报告一个阶段性的评鉴结论是:中国古彝文可以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相并列,而且可以代表着世界文字一个重要起源。课题组还通过以上这份《报告》,提出了中国古彝文依托主要历史方言区整体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世界记忆工程名录)的建议。
一个人的记忆,记载着个人一段时期的经历;一个民族的记忆,记录着一群人的历史变迁;而一个国家的记忆,谱写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对数千年过往的感怀与传承!如果说中华文明是条波澜壮阔的江河,56个民族的文明则如淙淙溪流,随着“彝族语言文字”、“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等专题的拍摄,自此汇入“中国记忆”的文明海洋。
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站长取得联系,及时删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谢谢,凉山州网-源凉山新闻网/图百度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