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把少数民族风情文化作为发展旅游经济催化剂的思考于开展全州
著名的旅游经济学家,旅游经济的奠基人罗伯逊指出:“世界上最赚钱的项目是旅游。越具有民族个性特色的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潜力就越大。”换句土话说,就是越“土”的越有赚钱的基础。凉山的少数民族风情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旅游经济发展潜质。那么凉山发展旅游经济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具有什么有利条件,如何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凉山的有利条件我们分析凉山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向,不能离开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这个大环境。什么是凉山最“土”的东西?很值得我们认真找一找。找准了才能为发展旅游经济定位。
为什么一定要找到并且找准我们最“土”的,才能决定旅游经济发展的定位呢?因为只有最“土”的东西才具有吸引力,才有市场!放眼全国甚至世界,看大坝,人家会去看三峡;看城市美景,人家会去上海浦西或者大连;看湖光山色,人家首选桂林、西湖,看园林,人家肯定去苏州……人们看什么会首先想到凉山,甚至雷波?只有看彝族风情,体验彝族文化,欣赏彝族首领孟获殿文化!
彝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在内地、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民族。她有悠久的历史,有自己独特的文字,有丰富的饮食、婚丧习俗、服饰、传说等等文化。这些我们见惯不惊的东西,在内地人眼里,在外国人眼里那是很惊奇的!这些文化不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去酝酿,就已经很成熟了。古老的彝族先民们给了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这就是我们最富集的旅游资源,随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已成为我们发展旅游经济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应该怎样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把民族风情作为催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离不开学习借鉴外地甚至外国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但该如何学,学什么,可能看似简单,实际上很深奥。弄不好就会邯郸学步,邯郸人走路的姿势没学会,连自己走路的方法也丢了,最后落到只好爬着回去的地步。实际上,走到邯郸学步那一步的例子在整个世界,在我国,乃至于我们凉山也不是没有。
要学精神,绝对不能学皮毛。出去旅游,看见人家有个什么,回来后就劳民伤财搞个什么,那就是学皮毛,那就会邯郸学步。旅游业是商业,商业就必须考虑市场,新、奇、怪、“土”是旅游这个特殊商业生成发展的必须条件。学别人的皮毛,就会破坏自己的“原生态”,没有原生态就没有旅游经济的健康长足发展,就只能小打小闹,沾沾自喜。
学皮毛还有个最大的危害,那是对后人的犯罪。为了学皮毛,破坏了自己的文化,破坏了自己的自然景观,失去了原汁原味的东西,搬些别人都已经看厌了的来,还有吸引力吗?因此,建议政府要花大力气保护彝族物质文化和彝族非物质文化,把彝族先民创造的留给我们后人的民族风情文化留住。
以彝族风情文化为支撑点,辐射其他旅游项目凉山,吸引游客的不是溪洛渡,因为溪洛渡距离三峡太近,名气也比不上三峡。何必硬要以己之短迎他人之长呢?凉山,吸引人的也不是高山河流湖泊,这些在旅游发达地区比比皆是。人家起步早,基础雄厚,知名度高,我们要去靠这些抢客源,那是不明智的。
凉山,最能吸引游客的是彝族风情,是彝族文化!忘记了这个事实,那就会缘木求鱼。所以一切旅游开发都要抓住这个根本。但遗憾的是,凉山的个别县在个别地方就做得不够好,去搬了外地的东西,还值得改进。我们凉山搞得好的也不少,比如雷波的马湖孟获殿,全国唯一。它充满了彝族文化,在交通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吸引了成都、重庆、乐山、宜宾等地游客!
并不是除了彝族风情文化以外的旅游业就不搞,只是要分清主业和副业。以民族风情文化为优先,辐射其他文化。苗族的,回族的,各个少数民族的,甚至汉族的,都可以开发。一切“土”得掉渣的东西,都是开发旅游的宝贵资源,千万不可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地)。人家来看最感兴趣的彝族,体验最感兴趣的彝族风情,了解最感兴趣的彝族文化,附带也可以游一游溪洛渡,欣赏欣赏凉山的湖光山色。如果没有彝族风情文化把游客吸引到凉山来,你那些外地都有的建筑、雕塑、山水,会有大批的外地游客来欣赏吗?
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站长取得联系,及时删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谢谢,凉山州网-源凉山新闻网/图百度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