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彝族十月太阳历
在凉山、丽江等地的彝族民间,至今还保存着一种古老的历法——十月太阳历,据发现者刘尧汉、卢央等推断,这种历法始自彝族原始先民虎伏羲氏族部落时代,距今已有一万多年,其历史比埃及的太阳历和巴比伦的太阴历要久远得多。
基本结构纪年。顾名思义,彝族十月太阳历就是以太阳的运行周期为依据计算年月的,即太阳从北回归点到南回归点再到北回归点为一个周期,计为一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用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方之年”依次循环纪年。
纪月。一年分土、铜、水、木、火五个季节,每季分雌雄两个月,一年即雄土(岁首,夏至后)、雌土、雄铜、雌铜、雄水、雌水、雄木、雌木、雄火、雌火(岁末,夏至前)十个月,每月恒等36天。
纪日。每月分三个时段用十二兽纪日,每年有五天过年日,润年再加一天,不记入任何月份,也不记属相,类似于玛雅人的“无用日”,每天又以东方泛白为一天的终始点。
节日。一年的主要节日有两个,其一为祭祖节,俗称过小年,以家庭活动为主,规模不大,在南回归日前2-3天进行。其二为祭火节,俗称过大年,应为今日的火把节,时间3天,到了北回归日,火季行将结束,土季即将来临,庄稼蓬蓬勃勃,于是举行规模宏大的集体祭神活动,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太阳历停用后,活动时间由夏至日逐步演化到农历六月二十四。
观测方法彝族先民测量和记录太阳运动周期的最初方法是目测法,观测者站在某一固定物体上,如大石头的顶部,面向日出或日落方向,以山为参照物,观察并记录每天日出或日落时的点,从最北点到最南点再到最北点为一个周期,即一年。
由于目测法不够精确且不便记载,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叫杆测法,即用一竹杆垂直插于离东面或西面墙壁不远的地上,使其影子可投到墙壁上,在每天日出或日落时分别观察杆影并刻于墙上,如遇阴雨天气,则记住未记录天数,到晴天时在墙壁上刻上当天的刻度,再把空白处进行均分并补刻其上即可,这样,一年的时间就清清楚楚地记录在墙壁上了。
杆测法可记载却不便保存,特别是遇暴雨,记录就被冲刷干净,于是人们又发明了一种更为精确和便于长期保存的观测方法,叫板测法:在一块小薄板上凿12个大小、距离相等的小孔,固定于东面或西面墙上,再在室内置一块比薄板大得多的板,让日出或日落时分的阳光从小孔中投到大板上并记录其上,这样记录就可保存得更为久远了。
通过长期的观察、记录和比较,人们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太阳从北回归点到南回归点所用的时间为185天,而从南回归点到北回归点所用的时间则为180天,由此他们推断,太阳的运行轨迹应是一条环线,而不是在一条直线上来回运动,这样的假设虽然没有正确解释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问题,但与地球的公转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是每隔四年时间就多出一天,隔八年就多出两天,很有规律,由此他们认为,一年的时间不止365天,而是365天又四分之一天,这与太阳回归时间长度365.2422天十分接近。
历史地位彝族十月太阳历创立后,曾风行数千年。商周时期,随着阴阳历的兴起,太阳历逐步失去官方历法地位而流于民间,到了汉武帝时期,太阳历更是遭到致命打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和《太初历》的推行,使它完全失去了生存空间,湮灭于茫茫史海中,山高皇帝远的大小凉山成了它最后的隐身之地,而精通文字、历史、天文、地理的彝族神职人员毕摩也成了它的惟一传承者。
当“科学的春天”来到神州大地时,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我们的科学家们历尽千辛万苦,拨开千古迷雾,发现、整理和复原了这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现和研究,意义非同寻常,其重大价值在于:它牵动了中国和世界科技史特别是天文学史,填补了中国科技史没有彝族太阳历这一空白,从此,中国和世界科技史特别是天文学史不得不给彝族十月太阳历留下它本该有的重要历史地位;它牵动了中国通史,以充分的论据把中国的文明史追溯到了一万年前,中国的文明史由此可以名正言顺地摆在古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三大文明古国之前,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文明之鼻祖;它牵动了中国文学史,解开了中国文学史上许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难解之谜,纠正了千百年来注疏家和研究家们的诸多错误,成为一把打开中国古代文化宝库必不可少的钥匙。
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站长取得联系,及时删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谢谢,凉山州网-源凉山新闻网/图百度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