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彝族文化
凉山彝族自称“诺苏”,人口近200万。在彝族山寨,在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带,仍然延传着固有的生活方式,彝族的传统文化仍然保留着古朴、独特的原生面貌,传统依然是山地彝人所恪守和珍视的价值构成。
彝族族源: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富有文化传统的优秀民族。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彝族族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众说不一,有僚人说、濮人说、卢人说、卢戎说、楚人说、土著说、氐羌说等,其中以江应梁提出并经方国瑜等作了大量论证的氐羌说影响最大。
彝族民间普遍传说,凉山彝族的直系祖先为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彝族六祖之“糯”(曲涅)、“恒”(古侯)两个彝族先民父系部落。传说在古侯、曲涅之前的尔果尼日世代,彝族先民为寻找新的住牧地,从滇东北第一次向凉山迁徙,他们从云南昭通境内丙体波俄出发,渡过金沙江到甘尔莫波,后经谷子甲谷(谷堆)翻越黄茅埂到美姑中北部的哈古以达,后又到马边和峨边,又沿大渡河到甘洛,再由北向南经普雄、越西、喜德、冕宁到西昌遂折向东行,经玄生坝、烂坝、好古、昭觉、竹核到美姑南部。由于北部和东部已去过,又折向昭觉日哈、提觉到布拖,最后落脚于今普格境内金沙江边的液史波克。古侯、曲涅两大部落在孜孜濮乌时,奴隶制社会有了大规模的发展,由于土地和人口密度等因素,从云南昭通境内出发渡过金沙江,经金阳到达美姑,翻过斯义洛古山到美姑县境内利木甲谷山麓的利木美姑后,古侯、曲涅两大部落进行了规模庞大的盟誓分支仪式,约定古侯向右往东迁徙,曲涅向左朝西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古侯支系大都居于东方,曲涅支系大都居于西方的格局。
语言文字:
彝语系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所以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特别是彝语支的诸民族有种天然的血缘纽带联系,彝语支的诸多民族正是在氐羌族群之中。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摇篮,氐羌系统的文化也源于黄土高原,是形成华夏民族的一大源头。氐羌系统的民族中有一部分融合于华夏民族之外,另一主干部分经过历史的发展变化,形成了古代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诸多民族的核心,所以在语言、历史传说、风俗习惯、家族制度及经济生活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凉山彝族因地域差异而形成“所地”、“什乍”、“依诺”三大方言区。“所地”方言区有普格、布拖、金阳、宁南、会理、会东、德昌和西昌、昭觉的一部分;“什乍”方言区有喜德、冕宁、越西、盐源和西昌、昭觉的一部分;“依诺”方言区有雷波、美姑、甘洛等。
彝族是拥有自源文字的民族之一。彝族文字在汉文史志中称之为“爨文”、“爨字”、“爨书”、“倮倮文”、“韪文”、“夷经”等,彝族自己则称“诺苏补玛”。彝族文字创制于何时,在学术界各执一词。在过去的研究中,更多的学者由于资料欠缺或不通古彝文而单纯地靠汉文典籍的只言片语来推定彝文创制,有汉唐说、唐宋说、元代说、明代说等。据《彝族源流》载,娄师颖是艾哺第十代女明君,她已“手里写知识,快速写知识”,在帛上书写文字了,《西南彝志》也载“艾哺传十代,心里想知识,口里传知识,口里讲知识,动手写下来。”凉山彝文典籍《勒俄特依》中关于支格阿龙母亲濮嫫尼衣受雕血而致孕以为怪,请毕摩翻阅以卜吉凶一节里,便有“毕徒呷呷氏,座底垫竹笆,中间铺獐皮,面上铺毛毡,左手开柜门,右手摸柜底,取出经卷来”的记载,说明彝族在母系氏族晚期(大概什么时候?),已经有了文字。
彝文是一种表意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彝文典籍的书写,古时多用鹰翅、雁翅作笔,后来主要用自制的小木棍、竹子削尖,沾自制的“墨汁”(一般选用锅烟适当加水或禽、兽、畜之血)写就,也有选用红色石头磨成粉沾水写成的。从彝文字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折,大致有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四类。彝文独体字多,合体字少。滇川黔桂彝文古书中的彝字形体,大部分相同或近似。只因彝族居住分散,山川阻隔,方言差别大,各地彝文又随着方言发展,导致读音不一样,用字不统一,再加上辗转传抄,某些字的写法出现差异。
[1] [2]
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站长取得联系,及时删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谢谢,凉山州网-源凉山新闻网/图百度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