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凉山州网首页 > 凉山资讯 > 星星之火 > 巧渡金沙江 >  巧渡金沙江:决定意义的胜利

巧渡金沙江:决定意义的胜利

文章编辑:凉山州网(www.liangshanzhou.com)  时间:2015-11-14 22:10:40 浏览:   【】【】【
也许,你并不清楚巧渡金沙江的历史事件,但你一定读过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写的著名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它描写的就是红军长征时巧渡金沙江时的愉悦心情。

80年前,如果红军数万人马不能渡过金沙江,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渡过金沙江,红军就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以来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80年后的今天,重温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记者依然心潮澎湃。

背景:

“必渡金沙江无疑”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兵锋直指贵阳。正在城内督战的蒋介石吓了一跳,因其身边只有一个正规团,慌忙令滇军主力紧急增援。看到云南境内一时兵力空虚,出现了毛泽东预料的“只要能调出滇军,就是胜利”的战机,红军立刻长驱西进,以一天120里的速度由黔西入滇,先头部队竟前伸到离昆明15公里处。此间还有一段插曲:薛岳因无云南军用地图,请“云南王”龙云送去。龙云本拟派飞机送去,但机师忽病,改用汽车。在曲靖附近正遇红军,20余份军用地图被红军截获,为红军渡过金沙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龙云见红军逼近,惊恐万分。他既防红军,也怕蒋介石“假途灭虢”,一面调集各地守军和民团驰援昆明,一面托人向红军表示滇军志在保境不会远追,切望不要进攻昆明。中央红军发现滇西北无守兵,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后,立刻按预定战略方针急速向金沙江挺进,准备渡江北上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红军渡江北进战略目标,于4月29日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文中指出:“甲、由于两个月来的机动,我野战军已取得西上的有利条件,一般追敌已在我侧后,但敌已集中七十个团以上的兵力向我追击,在现在地区我已不便进行较大的作战机动,另方面金沙江两岸空虚,中央过去决定野战军转入川西,创立苏维埃根据地的根本方针,现在已有实现的可能了。乙、因此政治局决定,我野战军应利用目前有利的时机,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消灭敌人,建立起苏区根据地……”渡江命令下达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巧妙指挥,再度迷惑蒋敌,率红军主力,从寻甸、嵩明之间穿过,以日行军一百几十里速度向北疾进。

红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率领下,以小部队在巧家作渡江佯攻,主力南下攻占宣威、东川,转移了敌军视线,牵制了敌军主力。为求万无一失,其余各部红军主力分左、中、右三路平行向金沙江急进。左路,命林彪、聂荣臻率红一军团远走元谋去夺龙街渡;右路,命彭德怀、杨尚昆率三军团经腮坝、马鹿塘、大松树等地急行军二百九十里去夺下游的洪门渡;中路,中央军委纵队居中,命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率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经禄劝去夺龙街渡下游洪门渡上游两者之间的皎平渡;五军团在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李卓然的率领下负责殿后掩护。分兵几路抢夺渡口,即使只有一路得手,红军就有胜利渡过江去的希望,方可避免被敌薛岳大军逼上绝路的危险。

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金沙江,中国最大两条河流之一长江的上游,它穿行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两岸绝壁耸立、险峰对峙,由于峡深河窄,加之落差甚大,故滩陡流急。沿江两岸因山恶水险,自古人烟稀少,川滇毗连一带,往来通行的渡口为数不多,所谓渡口也只是勉强能渡人往来的水流相对平缓之处,若江水暴涨则不然。渡口过江的唯一工具就是人工摆渡的小木船。红军选择的渡江一带(龙街渡、皎平渡、洪门渡),其山之高、路之险、水之急,可谓天险。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高温干燥、气候酷热,山上灌丛稀疏、野草枯焦,江边卵石烘烤、沙砾滚烫。南北两岸江坡壁陡,崎岖小道,宛如羊肠,任何一处非数十里不可到得山顶,非数十里莫想下到江边。不曾亲身到过此地者,不知其山水的险恶与高温闷热的难熬。而红军经过此地时,这里已是赤日炎热的夏季。如果红军过不去,很可能会全军覆灭。

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神速:红军抢占渡口无一伤亡毛泽东提议,红军兵分三路,以每日不少于50公里的速度,飞奔最近的三个渡口——龙街、皎平和洪门,务必抢在追兵来到之前拿下渡口,缴获船只,以保证全军渡江。

刘伯承、宋任穷所率的干部团昼夜兼程,急行军直奔渡口。动身之前,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亲自向陈赓和宋任穷嘱咐:夺取皎平渡关系全军安危,只能成功。周恩来除指出红军的有利条件外,特别指出了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甚至考虑到最坏的情况,使干部团指挥员明确了此次肩负任务的特殊性与责任的重大,同时也坚定了完成任务的决心。干部团组派先遣营并前卫连,以超出毛泽东规定的速度,昼夜兼程100余公里于五月三日赶到皎平渡渡口,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找到小木船,乘黑夜悄悄渡过江,巧妙地将北岸守敌缴械俘虏,神速地夺占控制了渡口,至此,南北两岸均被红军占领,最终为红军大部队从此过江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这种巧妙与神速,5月1日,“长征过凉山,震憾中国革命史的26天”第一采访小组在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皎平渡村再次得到了印证。

当年摆渡红军过金沙江的老船工张朝满已于2006年农历六月十二日去世,他的女儿张会珍和女婿裴清,都已年过花甲,给记者讲了他的岳父张朝满、岳父的堂兄张朝寿帮助红军渡江的故事。

当年,张家兄弟原住在离皎平渡不远的洪门厂村,是地主家的佃户和船工,张朝寿在村头开了一个小旅店。1935年5月3日晚上,全村都已沉睡,惟独张朝寿的小店还亮着灯火。突然,一阵敲门声响起。张朝寿开门一看,是戴八角帽的红军——这是中路纵队干部团的先遣战士。干部团由总参谋长刘伯承率领抢占皎平渡。

红军请张朝寿帮忙找船只渡过金沙江。当时,皎平渡的头人已接到区公所“鸡毛火烧信”(一种附有鸡毛、火炭之物、表示十万火急的信),把船集中到了北岸。一位腰插驳克枪的红军指挥员看到张朝寿光着上身,连件衣服都没有,就把自己的棉衣脱下送给他。

由张朝寿带路,红军很快来到皎平渡,缴获了一只运送国民党便衣探子的船。一个排的红军渡过金沙江,摸到北岸的国民党厘金局(负责征收来往客商的税金,国民党政府由此控制渡口)。张朝寿随红军一起来到北岸。厘金局里一片漆黑。红军指挥员对张朝寿说:“我们不是本地口音,你来叫门。”张朝寿在厘金局门口说要交税、过江。没想到里边回复:“天不亮不议公事。”张朝寿说再不开门就不交税。里边终于将门打开,迎接他们的却是黑洞洞的枪口。红军无一伤亡控制了渡口两岸,并向北警戒到四川省会理县。

过程:七条船七天七夜渡完红军干部团夺取皎平渡后,立即派人到上下游寻找船只,经多方努力,先后凑得敌人尚来不及破坏和藏匿的大小木船七只,在南北两岸即川滇两地找得船工36人,这几只木船与三十几名船工,成了数万红军人马成功渡江的唯一希望。红军先遣队在夺得渡口创造了以上条件后,立即成立了渡江指挥部,并制定了《渡江守则》,规定了严格的渡江纪律。这使得陆续到达的队伍在整个渡江过程中,一切都井然有序、忙而不乱。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历史插曲:红一军团第四团直趋金沙江畔途中,将3个连化装成国民党的“中央军”,受到禄劝、武定、元谋3县县长和军警官绅的“热烈欢迎”,在一天中,一枪不发智取3座县城,并控制了龙街渡口。因那里江宽水急,无法抢渡,红四团转而奔向皎平渡过江,却留下少量部队继续架设浮桥,造成要在龙街渡口过江的假象,吸引了敌军追兵主力。当时红三军团也抢占了洪门渡口,却因船只少,水流急,无法架桥,除留下一个团渡江外,主力也转向皎平渡过江。

皎平渡口江宽浪急,无法架设浮桥。渡江第一天,只有2只小船来回摆渡。后虽寻觅到5只破船,但大者可渡30人,小者只能渡11人。船已破烂,水不停从船底浸入,每次来回,都要将船中水倒入江中,才能复渡。当时两岸悬崖峭壁上,满是部队、马匹和行李担子。人马拥挤,一不小心,小船就会翻身。当时这7只木船,承载着2万红军的性命,甚至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前途。

当时由张朝满等37名船工摆渡,在红军的物质和精神鼓励下,他们打破了“夜不渡皎平”的旧俗,夜以继日来回摆渡。

毛泽东等中央军委领导是5月5日过江的。毛泽东过江后,被安排住在穿洞最西面的第一个山洞。这是一个套洞,外洞往里还有一个小一些的内洞,地势并非平坦,呈外低里高倾斜状。警卫员在附近找来少许枯草,散乱放在地上,将毛的简单被褥铺上,又将两个装文件、书籍的旧木箱并排摆放一起,这是毛泽东每到一个地方的临时办公桌。刘伯承戏称这个山洞是毛泽东的“行宫”。紧靠右边的一串穿洞,是周恩来、朱德、刘伯承、陈云等领导指挥红军渡江办公的地方。这个遗址,就在会理县皎平渡。

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7只破船在7天之内,载运了2万多部队及无数骡马,未掉一人一骑。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绕圈子,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

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1935年5月9日在树节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今天,在皎平渡北岸的绿树青草间,我们还可以拜谒一方石碑:“共和国不会忘记帮助中国工农红军渡江的三十七名船工:张朝寿、张朝满……”记者注意到,有的船工连名字都没有,石碑上只刻着“向二糖匠”、“杨麻子老倌”等绰号。71年前,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帮3万红军将士渡过金沙江。

胜利:声播中外 千古传颂蒋介石既放走了红军,又图滇不成,嘴骂“娘希皮”,将水杯摔在地上,砸得粉碎,非常气恼。皎平渡口的上空,每日也有敌机盘旋,但因四周山高谷深,敌机无法投弹扫射,因此没有对红军渡江构成威胁。

毛泽东过江后,心情是既高兴又忧心。首先,看到红军在渡江指挥部指挥下,渡江井然有序,大部队也即将在后几天陆续赶到胜利过江,心中石头将要完全落下,使人十分忧心的拦路虎金沙江,马上就要被红军完全驯服,其内心的欣慰与喜悦自不必说。然而,渡江成功,并非前面就是一片曙光,往后仍是山高路遥,艰险重重。高兴之余,新的纠结又缠绕于心。眼下所到之地,并非“进可攻退可守各方都有利于己”的战略要地。说山,前面仍是崇山峻岭、峰峦绵延,尤其是大凉山一带;说水,东有岷江,西有雅砻江,北有大渡河,而提起大渡河就必然联想到太平天国石达开,红军虽不是石达开,但毕竟这是一处凶险之地,南就是眼前这条金沙江;说人(敌军),红军过了江,老蒋追剿失败,必又在前面层层重兵设堵,尤其是水之第二道天险大渡河,老蒋的狂妄野心,就是想朱、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此外,地方民团、土豪劣绅以及因敌反宣传致民众一时对红军的不了解等,都难免成为红军前进的阻力。

不管怎么说,红军历来就是在艰难与困苦中走过来的,往日的危难已经走过,后面的坎坷也必然能够跨越,这是毛泽东及他的战友们坚如磐石的信念。

渡江胜利了,这是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英明的决策,正确的指挥。局外人,也就是说,没有亲身经历参加过长征的人,虽然都相信长征的艰辛,但哪有亲身经历者那样地深刻。话又回到毛泽东身上,他应是最辛劳的,作为事实上的最高军事领导人,他身系红军生死前途,他的心胸负重当是远远超过别人,并且他也是亲自跋山涉水行军征途队伍中的一员。

宋任穷在《忆长征中的红军干部团》中曾说到:“在云南进军的路上,毛泽东同志的工作十分繁忙,很疲劳,为了多睡一会儿,他经常走在后面,不少的时间同干部团一起行动。有几天连续下雨,有时大雨滂沱,河水浊浪滚滚,汹涌澎湃。毛泽东同志骑在马上,在雨中徐徐而行。他有些忧虑,对陈赓同志和我说:现在,我们先后把敌人的主力吸引到了贵阳和昆明,这便于我们采取突然行动,神速地抢占金沙江渡口,全军渡过金沙江,把敌人甩得远远的。这几天的雨下得不好啊!河水上涨,怕要影响我们渡江哩!这时,我们才知道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我军甩掉敌人,抢渡金沙江北上抗日的意图。当时国民党已集中七十个团以上的兵力向我追击,而金沙江两岸敌兵空虚。我们对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决策很拥护,对毛泽同志用兵的高超艺术十分钦佩……”

黄良成在《忆长征》中赞毛泽东同志:“自从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主席亲自指挥下,置敌如掌,用兵如神,使红军获得了新的生机,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处处主动,生龙活虎。”

红军巧渡金沙江后,1936年,渡江司令陈云,化名廉臣,在巴黎《全民月刊》上撰文《随军西行见闻录》,这样写道:“红军之渡金沙江为自离江西以来,最险亦最得意之事。”陈云在文章中分析渡江成功的原因:一是,“南京军、滇军中了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计”;二是,“红军之渡河技术,有极好的组织”。红军渡江,秩序井然,该谁摆渡,听军号调遣。上船排队,依先后顺序,骡马从水中渡江,以免惊船。司令部不时召集船工开会,宣传红军是干人的队伍。船工每昼夜六餐,酒足饭饱,并给工钱大洋五元,事成每人另奖大洋30元。因此,37名船工,无不努力效命,苦战七昼夜,红军三万多人马,不丢一人一马,尽数安全顺利过江。

在肖志鹏编著的《红军长征过会理》一书中,这样评价“巧渡金沙江”:在长征途中,红军渡过的大江大河不少,但兵不血刃,毛发未伤者,唯天险金沙江也!故红军巧渡金沙江声播中外,实为光辉战例,千古传颂。红五军团过江后,将船只尽数破坏,属私人船只则每船赔偿大洋80元。所有船工皆遁迹深山,这无疑是红军为敌追兵关上了后门。从此,会理大地走蛟龙。一周后,薛岳军追至江边,落得对江兴叹奈何!中央军最大的收获,是捡了许多红军遗弃的烂草鞋。

红五军团,有战士写诗赞巧渡金沙江。诗曰: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飘。时而吞没无踪影,转眼抛向大山腰。金沙江水浪滔滔,红军意志比天高。哪怕急流飞似箭,何惧巨浪起狂涛。英雄插翅要飞渡,征服金沙立功劳……源于百度百科
凉山州网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

凉山州土蜂蜜

关于我们 | 网站申明 | 广告合作 | 文明上网 | 投诉建议 | 凉山新闻 |服务条款

网站声明:本站中包含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谢谢

Copyright ©2008-2021 www.liangshanzhou.com 凉山州网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13883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法律顾问:张松

川公网安备 513425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