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
09-28
篇一:
反思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最大优点就是能够以几个关键问题统领全文的学习,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目标、有重点、有任务、有兴趣,汇报起来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增加,每个孩子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学习热情比较高。对本堂课的不足点我总结如下:
1.在让学生说说“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时,学生找到相关语句后,我就轻描淡写地带过了,没有让学生针对性的读一读,使得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
2.阅读的针对性不强。课文让学生反复在读,但是学生虽然在读,可我感觉他们只是在配合我,他们没有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情感来。我现在想想,其实每一篇课文每一次读的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如可以分1.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2。有感情地读。3。因为深入了解了课文,以情景读来加深印象等.但是我在这方面做的很欠缺.让学生读的有点不知所读。
3.教学内容的设计还需再合理化。上课时感觉是在设计一个过程,好学生回答的和我的想法一样就可以了,然后按照我的想法一直上下去。如果学生偏离我的想法就会想方设法把他们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过程和我一样了,我就觉得成功了。其实现在想想,这跟我对教学目标不明确很有关系。
其实,我觉得语文课我们不管课怎么上,万变不离其中,那就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完成教学任务,让孩子学会、会学,只要围绕着教学目标,不偏离学生的回答角度,其实跟着学生走、跟着孩子学也未尝不可。
篇二:
本文脉络清晰,通过对话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李四光的资料,这样便于学生对名人有所了解。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自己查工具书的能力,预习时扫清字词的障碍。学完本课我反思了:
一、语文教学的手段重在“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文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叙述了几个与此相关的事件,表现李四光积极思考,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这个故事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启发,因此,要多读几遍,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得才能更加透彻。引导学生初读时,首先要把字音读准,然后初步地了解课文内容。“精读”时要边读边想。比如,玩捉迷藏是小孩子的开门游戏,想想自己玩捉迷藏与李四光玩的有什么不同,遇到问题时,李四光又是怎样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从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是否像李四光那样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地追求才会取得成功。
二、语文教学的落实重在“读写”同步。
如果学语文不会说话,不会写一般具文本特色的记叙文,或许自己的教学无论是多激情,可能也有些空白。小孩子过影烟云的反映是常事,因为他们的玩性大。引导学生无论是读一篇文章,写一篇作文,都要去体会作者或是自己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这对于三年级学生,作文刚刚起步规范性的作文训练,是较为重要的。比如,本课作者在反映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这一可贵品质时,并没有高呼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让读者体会出来的。李四光在和伙伴捉迷藏时,发现了石头“大”与“孤立”。由此而产生疑问,这块石头哪儿来的呢?后面的结论告诉了这块石头已经放这儿几百年了,可没有人去注意它,更没有感到奇怪,从这里足以体现李四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三、语文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过渡到“我手我笔”。
运用文本例式,比如:安排流程式写话(先让学生说再写)。小孩子在生活中奇奇怪怪的东西很多,只是没有被挖掘出来。出示例子,点技巧。出示文本:这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很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李四光真会提问题:重石从天而降—力量一定很大—应砸出很深的大坑—大石头为什么没有卧进土里。)板书:李四光提问题的思路。(假设结论正确——根据结论应该有怎样的现象——结论与现象矛盾——提出疑问。)有了这样的思路点拨技巧,学生的兴趣一定很浓厚。我关注了每个学生的习作,题材很广,内容有趣,全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事例,但经孩子的手笔把他们有趣可笑的事一个字一个字‘躺’在纸上就更漂亮了。
由此,小学生作文只要老师善于帮助学生捕捉生活,哪怕是一只蚊子,蚂蚁等。即使让孩子玩得肢离破碎,内外解体一只青蛙,那都是孩子真实的生活素材。没什么难的,不需要孩子要将文章剖析得多深,朗朗上口就达到了目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最好的写作素材中的一部分,只要老师善于抓住一点就行。课文与写作同步,尽量少说“笼统”的话,就文章中的一点儿。比如:像文章的“开头,结尾、引用”“其中一个问题”或“一个内容”甚至“一句话”即可,这样可以减少学生概念模糊的压力。)小学生习作,只要能体现文本中的一点写作技巧,那就很了不起了。
源于查字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