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家庭农场模式更高效 产品质更优
西昌家庭农场模式更高效 产品质更优
自2013年“家庭农场”一词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提出后,一度成为“三农”热词。两年来,我州家庭农场也取得了迅速发展。截至去年8月,西昌市共争取家庭农牧场扶持资金258万元,组建各类家庭农场104个,经营收入达到3634万元,越来越多的农户在家庭农场的模式中得受实惠。
整合资源扩大规模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当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民离开了父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城务工,有的农民工还长期在城市驻扎下来,而农村则出现了“青壮年荒”,或者说是“劳力荒”,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这样的现象在西昌也表现明显,“像我们这些离市区近的农村,更是没有多少人种地了。”西郊乡宁远桥村3组的家庭农场主甘晓琳说道。
即便还有人种地,旧的生产模式已缺乏活力,土地的生产效率不高,不少农民仍然靠天吃饭。西昌市委农办党支部书记黄春华告诉记者:“普通农户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难以成规模、实现农业产业化,而现在农村中不乏一些有想法的人,自家的土地难以满足生产需要,通过家庭农场把土地资源整合起来,扩大规模,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家庭农场的模式让种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方式更接地气。”
按照《凉山州家庭农场认定登记暂行办法》,家庭农场需符合“八有”,即:有资质、有技能、有规模、有设施、有标准、有品牌、有效益、有信誉。记者从西昌市委农办了解到,目前西昌市已有9个登记规范、规模大、实力强的家庭农场。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对于流转出土地的农户来说,既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费,又可以务工挣钱,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土地,另一方面也为乡亲们增加了收入。”西昌“成才生态农业家庭农场”的法人何晓文说,“其他农户把土地流转给我们以后,有一些在我们的家庭农场中打工,这样既没有离开自己家的土地,又可以领到工资,乡亲们对家庭农场这种模式比较认可和满意。”
何晓文的农场现流转有土地500余亩用于粮食生产,每年向当地农户支付土地流转资金50余万元,以及支付人工工资80万余元,有效地增加了当地农户的收入,为当地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工人。
据西昌市委农办工作人员介绍:“在农村民间私下的土地流转并不罕见,通常由流转的双方立个字据就达成了,流转程序不规范,而发展家庭农场有统一、完善的土地流转程序,规范了土地流转程序,也能避免土地流转上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在土地流转和集中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双方自愿和平等互惠的原则,双方签订合同,约定承包的期限。在这种模式中,土地归村民集体所有的性质是不变的,向外承包土地的一方在合同到期后可以收回土地。
据介绍,土地流转程序并不复杂。记者了解到,申报家庭农场有一张单页的表格,由农户写明从事内容、规模等基本信息,经村、乡证明,相关业务部门审核,工商注册等,每完成一项,在表格相应位置加盖公章。申报材料在一张表格上就能一目了然,流程清晰而简化。
提高知识技能 农产品品质提档升级
“普通的玉米批发价每公斤通常在2元左右,但我们这里人工授粉种植出的有机玉米批发价格每公斤是10元,从目前的情况看,还供不应求。”在西郊乡宁远桥村3组的西昌市“四兄弟晓琳家庭农场”,“农场主”甘晓琳对记者说道。
该农场是一家专门生产有机蔬菜的家庭农场,甘晓琳认为,发展有机农业比传统的种植业经济效益更高。甘晓琳一家从1999年就开始从事蔬菜种植,2012年她看到了发展有机农业的广阔前景,开始向有机蔬菜种植转型,终于在2014年达到有机蔬菜的种植标准,并获得了相关资质认证,开始专门种植有机蔬菜。
“有机蔬菜的前期准备要求高,生产成本高,从土壤改造到种植生产都有严格的标准,需要的资金投入是很大的。对劳动力水平要求也高,为此,我们还聘请了高级农艺师做技术指导。”甘晓琳说,“作为普通农户来说不太可能不愿意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成本来种有机蔬菜。”
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给甘晓琳规模化种植有机蔬菜的想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种蔬菜属于劳动力密集的种植业。甘晓琳的家庭农场现有5名从事生产、经营人员,其中3名是她的直系亲属,在农忙时会聘请一些临时工人。“全家参与,我们的生产积极性也都调动起来了,发展有机农业的理想也逐步变为了现实。”现在,四兄弟晓琳家庭农场的蔬菜已远销成都,并且通过订单农业的模式实现了更为合理经营。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方式和经营理念,不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也使得农业经营模式更高效。
整合资源扩大规模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当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民离开了父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城务工,有的农民工还长期在城市驻扎下来,而农村则出现了“青壮年荒”,或者说是“劳力荒”,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这样的现象在西昌也表现明显,“像我们这些离市区近的农村,更是没有多少人种地了。”西郊乡宁远桥村3组的家庭农场主甘晓琳说道。
即便还有人种地,旧的生产模式已缺乏活力,土地的生产效率不高,不少农民仍然靠天吃饭。西昌市委农办党支部书记黄春华告诉记者:“普通农户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难以成规模、实现农业产业化,而现在农村中不乏一些有想法的人,自家的土地难以满足生产需要,通过家庭农场把土地资源整合起来,扩大规模,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家庭农场的模式让种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方式更接地气。”
按照《凉山州家庭农场认定登记暂行办法》,家庭农场需符合“八有”,即:有资质、有技能、有规模、有设施、有标准、有品牌、有效益、有信誉。记者从西昌市委农办了解到,目前西昌市已有9个登记规范、规模大、实力强的家庭农场。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对于流转出土地的农户来说,既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费,又可以务工挣钱,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土地,另一方面也为乡亲们增加了收入。”西昌“成才生态农业家庭农场”的法人何晓文说,“其他农户把土地流转给我们以后,有一些在我们的家庭农场中打工,这样既没有离开自己家的土地,又可以领到工资,乡亲们对家庭农场这种模式比较认可和满意。”
何晓文的农场现流转有土地500余亩用于粮食生产,每年向当地农户支付土地流转资金50余万元,以及支付人工工资80万余元,有效地增加了当地农户的收入,为当地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工人。
据西昌市委农办工作人员介绍:“在农村民间私下的土地流转并不罕见,通常由流转的双方立个字据就达成了,流转程序不规范,而发展家庭农场有统一、完善的土地流转程序,规范了土地流转程序,也能避免土地流转上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在土地流转和集中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双方自愿和平等互惠的原则,双方签订合同,约定承包的期限。在这种模式中,土地归村民集体所有的性质是不变的,向外承包土地的一方在合同到期后可以收回土地。
据介绍,土地流转程序并不复杂。记者了解到,申报家庭农场有一张单页的表格,由农户写明从事内容、规模等基本信息,经村、乡证明,相关业务部门审核,工商注册等,每完成一项,在表格相应位置加盖公章。申报材料在一张表格上就能一目了然,流程清晰而简化。
提高知识技能 农产品品质提档升级
“普通的玉米批发价每公斤通常在2元左右,但我们这里人工授粉种植出的有机玉米批发价格每公斤是10元,从目前的情况看,还供不应求。”在西郊乡宁远桥村3组的西昌市“四兄弟晓琳家庭农场”,“农场主”甘晓琳对记者说道。
该农场是一家专门生产有机蔬菜的家庭农场,甘晓琳认为,发展有机农业比传统的种植业经济效益更高。甘晓琳一家从1999年就开始从事蔬菜种植,2012年她看到了发展有机农业的广阔前景,开始向有机蔬菜种植转型,终于在2014年达到有机蔬菜的种植标准,并获得了相关资质认证,开始专门种植有机蔬菜。
“有机蔬菜的前期准备要求高,生产成本高,从土壤改造到种植生产都有严格的标准,需要的资金投入是很大的。对劳动力水平要求也高,为此,我们还聘请了高级农艺师做技术指导。”甘晓琳说,“作为普通农户来说不太可能不愿意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成本来种有机蔬菜。”
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给甘晓琳规模化种植有机蔬菜的想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种蔬菜属于劳动力密集的种植业。甘晓琳的家庭农场现有5名从事生产、经营人员,其中3名是她的直系亲属,在农忙时会聘请一些临时工人。“全家参与,我们的生产积极性也都调动起来了,发展有机农业的理想也逐步变为了现实。”现在,四兄弟晓琳家庭农场的蔬菜已远销成都,并且通过订单农业的模式实现了更为合理经营。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方式和经营理念,不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也使得农业经营模式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