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西昌市创先争优,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
凉山州西昌市创先争优,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
今年来,西昌市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坚持“一年一主题”,围绕“党组织争先进、党员干部作表率、人民群众得实惠”总体目标,着力在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西昌的实践中创先争优,推动西昌在全州各县市中领先发展、在全国民族地区中率先发展、在全省县域经济中竞先发展,争当四个“排头兵”。
争当基层党建“排头兵”
围绕“党建第一保证”创先争优,争当民族地区基层党建“排头兵”。西昌市坚持把创先争优作为加强基层党建的经常性要求,以“强基工程”为主线,大力开展市级领导“服务群众大承诺”、“深入基层大点评”等活动,定点指导创先争优联系点33个,联乡(街道)包村(社区)126个。
创新党组织设置,建立乡镇党委直管的“苏施党支部”37个,着力解决农村党员队伍“四难”问题。
建立城乡(社区)联合党总支106个;大力实施“钢班子铁队伍”工程,创新采用“反向测评”量化干部的考德、考廉、考绩标准,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在党组织换届中,创新推行“四荐四诺三考”模式,选优训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根据党员特点,探索出“引、带、帮、教”的党员分类管理模式,拓宽党员发挥作用的渠道。
大力实施党员队伍“源头”、“素质”、“先锋”、“关爱”四大工程,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开展“党与搬迁户行、党暖搬迁户心”活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建设国家重要湿地、重点项目征地拆迁中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实现了重大项目拆迁“零上访”;采取领导点评、集中互评、组织初评、群众自评等形式,依据分类定级标准,对基层党组织进行三分类三定级,找准原因,切实整改。
争当惠民富民“排头兵”
围绕“民生第一追求”创先争优,争当民族地区惠民富民“排头兵”。该市坚持把创先争优作为服务人民群众的经常性机制,以“富民工程”为主线,真心帮民富民惠民。
采取城市帮农村、强村联弱村、先进带后进、党员结群众等方式,建成40余万亩特色产业基地,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加快农村居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据统计,累计投入39.2亿元用于“十大民生工程”,深度打造彝族火把节、广场文化大家跳等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以“挂包帮”活动为载体,捆绑各项涉农及帮扶资金27.31亿元,建成6大类、42个新农村示范村、10个低碳村和生态家园集中示范片;建立乡镇、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站)209个;大力实施彝区形象扶贫工程、“板凳工程”、彝家新寨建设等;举办科教培训班514期,培训33875人,积极推进群众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
争当和谐稳定“排头兵”
围绕“稳定第一责任”创先争优,争当民族地区和谐稳定“排头兵”。该市坚持把创先争优作为促进和谐稳定的经常性保证,以“和谐工程”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规范使用彝汉双语。针对部分彝族群众不懂汉语的问题,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设立党员彝汉翻译员、党员业务引导员;注重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占比达27.22%,超过了少数民族群众在全市总人口中的比例;推进“三大调解中心”建设,完善三级“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大调解中心43个、村(社区)调解室255个;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和重点人员常态化预警管控机制;建立“支部+禁毒协会”和“社区戒毒”模式,深入推进“打防控”一体化建设。
截至2011年,西昌市成功建成省级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创建省、州、市级平安乡镇(街道)、单位、村(社区)、校园1354个,平安家庭152387户。
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
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创先争优,争当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排头兵”。该市坚持把创先争优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经常性动力,紧紧围绕“创新发展、转型跨越”发展主题,以区域性总部经济发展为抓手,加紧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使西昌发展从倚重资源、依赖投资的传统模式中转变过来,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西昌,当好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排头兵”。
2011年,西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6.79亿元,比2009年增长63%;人均GDP达4.06万元,比2009年增长48%;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4.04亿元,比2009年增长59%。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04位(比2009年上升7位),西部第8位、全省第3位,进入全国少数民族州盟首府城市前三强,蝉联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县。相继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
本报特约记者黎克元
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站长取得联系,及时删除,凉山州网-凉山彝族自治州新闻媒体平台(www.liangshanzhou.com)
源凉山新闻网/图百度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