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敬凉山岁月,愿可爱的人们早日拥抱新时代的幸福
大学生三下乡:敬凉山岁月,愿可爱的人们早日拥抱新时代的幸福中国青年网凉山8月30日电(通讯员:虎静艳、郝君涛)8月25日至30日,西南民族大学旅游历史文化学院师生24人深入到凉山州开展“聚青心精准扶贫兴凉山?促知行携手筑梦新时代”主题三下乡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凉山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地合作,整合发挥双方优势资源,以青年之担当助力凉山州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社会实践团队在为期6天的实践考察中,脚粘泥土,先后深入贫困山区慰问儿童和生活困难老党员、赴泸沽湖等旅游资源开发区进行旅游业扶贫调研.这六天的时间里,这群来自民族高校的青年学子不畏困难,勇于担当,用青春践行助力民族地区振兴事业;游思悟践,学以致用,自觉将“精准扶贫”和“五个认同“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情暖盐源,筑梦青春
“努力学习,走出大山!”“有希望就要志存高远,有梦想就要不懈努力!”“待度过斜风冷雨,春暖在眼前!”……在赶赴凉山的车程中,实践团队的队员们在精心准备的明信片上写下对凉山山区贫困儿童的祝福语一张张承载着关心与温暖的明信片被送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官地镇篾丝萝村小学的六十余名儿童手中。
25日上午,西南民族大学旅历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代表师生驱车深入到官地镇篾丝萝村考察慰问。通往官地镇的盘山公路宛如天险,仅容许小型车辆通行。登上吉普车,一路上是并不规整平坦的盘山小路,从路崖俯瞰下去便是悬崖峭壁和波涛汹涌的雅砻江,这段只有35公里的路队员们的车队颠簸行驶了近1小时40分钟。一路上,随处可以看到前段时间因强降雨导致的山体滑坡、飞石坠下的痕迹这条小路是当地百姓沟通外界的仅有的通途。车队辗转来到官地镇篾丝箩村村委会,当地村民和小朋友们早已热情等候。预定计划的活动进展顺利,虽降下小雨,队员们和当地干部群众的热情丝毫未减。
据说这里是凉山州最为贫困的地方之一,人均年平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民房设施简陋。但,百姓却淳朴可爱。实践队员关注到,孩子们面庞被晒得紫红偏黑,多数孩子穿不得干净整洁的衣服,服装或为已经脏旧的校服,或为和自己身高尺寸不相匹配的衣服,很多儿童还是穿着拖鞋、脏旧的球鞋……孩子们腼腆,害羞于接受采访,但接过队员们赠送的文具、图书和明信片,总是用眨着明亮的黑眼睛,用标准普通话,道一声“谢谢”,并彬彬有礼地微微鞠上一躬。接过文具天真的笑容、把红领巾蒙在小脸上假扮超人、三四个小伙伴分享一根棒棒冰——这是专属于他们的纯真童年。闭锁的大山,清苦的孩子们一同为队员们上了生动一课,队员们为孩子们带去精致的文具图书以及精心祝福,也在实践后不禁追思:“我们应该在怎样的地方奉献青春?或许将来,自己在这样的基层为民服务才应该是使命所在。”
脱贫攻坚,深入调研
在之后几天,实践团队根据前期调研工作部署,围绕“旅游扶贫”主题,分别在盐源县金河乡、盐源县、泸沽湖风景名胜区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做了扎实的调研工作,在对当地的文化习俗和旅游资源开发情况作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参与到景区旅游体验并作考察。实践团队深入到当地商户和居民家中,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就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政策、当地旅游经济效益及民生改善等调研关切问题作了深刻调查访谈。实践队员们每到一处,都做到扎实深入到每一户商户进行调研,向外来的游客进行文明旅游宣传,并不失时机地与当地旅游部门及博物馆运营机构专业人士进行访谈。
“我们这里的旅游发展近几年发展很快,离不开国家和政府对贫困山区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引导,现在日子越过越好,我们更有盼头了!”在泸沽湖经营着一家民宿的经营者秦先生在访谈中如是说。
在与盐源县旅游局工作人员贾丹是2009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没有选择留在一线城市拥有更佳的发展机会,而是毅然回到盐源家乡基层工作,这一待就是近十年。的访谈中,她谈到了对基层工作的看法和体会。她说:“基层工作最重要的是责任和坚持,立足岗位,无愧于心才能帮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感谢你们不远千里过来深入基层,感动你们做事踏实认真,希望你们不虚此行。”
此次“三下乡”暑期实践各项工作扎实开展,体现旅历学院重视服务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的理念,并将其付诸行动,更好的在民族地区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活动,用青春之光照亮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助力凉山梦的早日实现。
源凉山新闻网/图百度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