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凉山州网首页 > 凉山资讯 > 凉山昭觉 > 昭觉资讯 >  昭觉民间文化艺术“非遗文化”源远流长

昭觉民间文化艺术“非遗文化”源远流长

文章编辑:凉山州网(www.liangshanzhou.com)  时间:2020-02-07 22:10:15 浏览:   【】【】【

  四川在线消息(通讯员阿克鸠射徐箭明)“居木之后代:是父须养儿,是儿须敬父,父子相关照……”2018年12月10日,在昭觉民族中学,4000多名师生着彝族服装,在操场上用彝语集体诵读彝族经典《玛牧》,场面壮观,让人感慨。

  《玛牧》又叫《玛牧特依》,它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中的经典。在彝语中,“玛”意为教育、训导、劝说之意,“牧”意为智慧、明智、优良、贤德之意,“玛牧特依”就是教育人们如何做事做人的经典语言,也译为教育经、训世经、训世诗等,包括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在凉山彝族地区已流传千年。如今,它依然以美好的诗句,宣扬崇高的道德情操,歌颂公正、诚实、谦逊、博爱等优良传统,用古老的谚语诉说着祖先们的智慧,启发着彝族人的心智。

  “近期,我们学校连续开展了学习、诵读、演讲、写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彝族文化经典活动,学习民族文化的经典,是为了能够传承民族的经典。”昭觉民族中学校长勒勒曲尔说。

  昭觉县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多年来坚持以保持彝族文化原生态为基本点,不断加大文化产品推广力度,鼓励民间文化保护性开发,把文化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积极与民共享,切实增强群众保护文化的主动性。

  正因如此,昭觉县各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信仰、语言文字、天文历法、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得以原汁原味的保存,使得独具特色的毕摩文化、德古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漆器文化、婚丧文化得以原生态的传承,使得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和巧夺天工的传统工艺技艺得以完整呈现。

  为了让非遗文化更好的得到保护,昭觉县深挖民俗文化资源,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获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6项、州级17项、县级100项。另外,该县还积极聘请专家编制博什瓦黑岩画等文化遗产保护性规划。

  近年来,昭觉县创作排演了一批民族文艺精品,持续开展了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促进民族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文化建设呈现出强大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

  在昭觉县比尔乡政府院坝里,欢笑声阵阵,人山人海的聚在一起,是因为昭觉县“三下乡”文艺宣讲团走进比尔乡了。在当天表演的13个节目中,彝语相声《语言专家》最受欢迎,两人穿着彝族盛装在舞台上说着、做着各种滑稽动作,让观众看得乐不可支:“真是两个怪才呀,太搞笑了!”

  表演者沙马木乌和莫色阿沙是大凉山最受欢迎的文艺明星。从1999年至今,他们在相声艺术表演中,坚持把普通百姓的生活为主要题材,把当前生活的不良习惯变成段子,把彝族文化的经典融入其中,在诙谐幽默中传播着正能量,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着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想挖掘、积累、继承、弘扬彝族文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沙马木乌、莫色阿沙在采访中说,当前,彝语相声的传承越来越凋零,或许在不久以后,这种彝族艺术表演形式将消亡,而目前他们要做的便是积极发现和培养编创、表演人才,用自己的努力推动彝语相声发展,让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源远流长。

  在今天,昭觉正将先祖们在历史长河上所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一一拾起。这种“看不见”的文化不仅因为正在流失所以才显得珍贵,而是承载了民族千百年来走过的路,所以才越发的厚重。保护和传承文化,是让我们“回家的路”不迷失,是让民族的根与魂永远被留住。

  该文章源于四川在线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处理。

 

 

 

凉山州网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

凉山州土蜂蜜

关于我们 | 网站申明 | 广告合作 | 文明上网 | 投诉建议 | 凉山新闻 |服务条款

网站声明:本站中包含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谢谢

Copyright ©2008-2021 www.liangshanzhou.com 凉山州网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13883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法律顾问:张松

川公网安备 513425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