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这字该怎么读呢?古称会稽是指现代哪座城?
《会稽》的意思要怎么理解和解释呢?
繁体: 會稽
词语 会稽
拼音 huì jī
书写 会 稽
会稽诠释
1.山名。在浙江省绍兴县东南。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计功,故名。一名防山,又名茅山。
2.郡名。秦置,今江苏省东部及浙江省西部地。
郡名源于如下:
西汉初曾先后为楚王韩信、荆王刘贾、吴王刘濞的领地。七国之乱后复置,又名吴郡。西汉末年,会稽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部分地区,是当时辖境最广的郡之一,隶属于监察区扬州刺史部。
东汉中期,分会稽郡浙江以北诸县置吴郡。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城区),领十五县。
三国吴时分会稽郡置临海郡(今浙江东南)、建安郡(今福建)、东阳郡(今浙江金华、衢州一带)。
西晋至南朝末年,会稽郡仅辖今绍兴、宁波一带。
隋文帝灭陈,废会稽郡,置吴州。隋炀帝改吴州为越州,后又改为会稽郡。
唐初复置越州,唐玄宗改越州为会稽郡,唐肃宗时复为越州,会稽郡遂不复存在,之后作为越州、绍兴的别称。
会稽郡因会稽山得名。相传夏禹时即有会稽山之名,会稽即会计之意。《史记》记载了西汉时流行的说法:“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越绝书·外传记地传》写道:“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会稽人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引吴君高之语:“会稽本山名。夏禹巡狩,会计于此山,因以郡名,故曰会稽。”
《史记·勾践世家》载,夏帝少康之庶子无余封于会稽(在今绍兴市一带),为越国之始祖。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国,杀越王无强,占据江东。越国王族分散于会稽一带,自立为君长,臣服于楚国。
公元前222年,秦设立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
古称会稽又是指现在的哪座城市呢?
绍兴,古称叫会稽、越州,是由于什么原因呢,南宋时,这里是以年号为地名“绍兴”二字又承载着南渡的皇室怎样的希冀,绍兴以“会稽”、“山阴”、“越州”等多个名字活跃在在各类史籍古文中。
距今约4000多年前,今绍兴地区一带洪水泛滥成灾,民不聊生。一位治水英雄挺身而出,带领部族人民战胜了洪水,他就是大禹,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召集诸侯相会于茅山,稽核考查、计功行赏。“会稽者,会计也”,因此后人将茅山改称为“会稽山”,“会稽”之名便来源于此。
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王羲之等一众文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他潇洒写下《兰亭集序》,用的就是“会稽”之名。此外,绍兴还有越城、蠡城、山阴
吴州等古名。隋开皇九年(589)到大业元年(605),称吴州,大业元年(605),改吴州为越州,这是“越州”地名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历经隋、唐、北宋三个朝代。其后经历了短暂复会稽郡、并相继领过浙江东道节度使、吴越国东府、浙江东道、越州大都督府、两浙东路等驻地名称。在这一时期,“越州”这个名字大行天下,知名度极高。那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南宋以后这里改称为“绍兴”?一切得先从宋高宗赵构前后两次驻跸越州开始说起。
建炎三年(1129)十月,赵构第一次驻跸越州。后因金兵逼近,被迫撤离,从明州(今宁波)辗转舟山、台州、温州四个多月后,于建炎四年(1130)四月,第二次驾临越州,这一次,他一住就是一年零八个月。这一年的下半年,为鼓舞士气、重振国运,赵构君臣商定第二年启用新年号,最终选定“绍兴”两字,关于这个名字来源,可见当年宋高宗改元的诏书原文:“绍兴元年正月一日己亥”“大赦改元”“敕曰:……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其建炎五年,可改绍兴元年。”
“绍”即继承;“奕世”,即累世,一代接一代;“宏休”即宏大的事业;“兴”即中兴、振兴;“丕绪”即皇统。赵构启用“绍兴”之年号,寄寓赵宋统治继往开来,“继承先王国祚,开创百年大业”。一个寓意极其深远的年号,一个承载着国运的年号,绍兴元年,越州升州为府,为何得以年号“绍兴”冠以府名?
绍兴元年(1131)十月初,宋、金在和尚原大战,宋军大胜,消息传来,在越州行在中,朝野振奋。绍兴元年(1131)十月二十六前的某天,守臣陈汝锡请朝廷用兴元故事,赐越州升府;所谓“兴元故事”,指建中四年(783年),曾任“天下兵马元帅”的唐德宗,为避“朱泚之乱”,逃至梁州(今陕西汉中)。百姓箪食壶浆,德宗以此为大本营平了叛乱,遂改元“兴元”。为感激梁州使他转危为安,唐德宗特地把他那帝王年号“兴元”二字赐给梁州,下诏升梁州为兴元府。绍兴元年(1131)十月二十六,“诏越州升为绍兴府。”(《宋会要辑稿·方域六》:)“己丑,升越州为绍兴府,以守臣陈汝锡有请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八)己丑日,即二十六日。
陆游在《嘉泰会稽志》的《序》中说:“高宗皇帝御龙舟,横涛江,应天顺动,复禹之迹,驻跸弥年,定中兴之业……于是用唐幸梁州故事,升州为府,冠以纪年。”文中说到的“应天顺动,复禹之迹”,意思是大禹在这里获得金简玉书完成治水伟业,被认为是顺应天意之所为。还有勾践卧薪尝胆忍辱复国也是发生在绍兴,在第一次驻跸越州前,赵构也曾抒发过“愿同越勾践,焦思先吾身。艰难务遵养,圣贤有屈伸”的激扬感慨。勾践在此复国成功,直直击中了赵构心底最深的渴求,绍兴府幸得年号为名,也足以可见宋高宗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与感激。
越州升州为绍兴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这里是南宋转危为安之福地。国如此,城也是。移驻临安后,绍兴作为陪都,是整个南宋皇族的后方雅苑,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市镇经济十分繁荣。绍兴城与南方许多城市一样,避免了一场战争劫难,迎来了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期。赓续了历史文脉,此为“绍”,发展了市镇经济,此为“兴”。
嘉定十四年(1221)至宝庆三年(1227)六年间,汪纲任绍兴知府,进行了一次有规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城市建设。由此完善了绍兴城市的厢坊建置、街衢布局与河道分布,确立了绍兴城市后世的基本格局,为绍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奠基和推进作用。这一时期的绍兴城,是“绍”和“兴”两字的最佳诠释。
王十朋作《会稽三赋》,将越国精神诠释为“慷慨以复仇,隐忍以成事”。国运转折间,赵构选定了越州,改元绍兴,升州为府,重复了唐兴元往事,自此转危为安,并籍此立国,续存国祚近一个半世纪。绍兴城的“绍”“兴”往事,成为了这座城市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