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彝乡振兴路,同心筑梦行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旨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组成部分。彝心筑梦团队成功入选了2024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烟台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彝心筑梦实践队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依撒社区,开展了一系列调研与实践活动,聚焦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
扶贫搬迁考察之旅
为深入了解彝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易地搬迁历史,实践队成员与社区书记共同参观布拖县“凉山印象”——一个保护性改造的彝族原生态居住环境,每一处细节、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彝族人民独特的历史故事与文化传承。
布拖县特木里镇依撒社区是全国最大的扶贫安置社区,容纳了2万多名居民。这里基础设施完善,学校、医院、派出所等一应俱全,为居民提供了全面的生活服务。政府积极推动产业发展,通过建设彝绣、漆器、银饰、蓝莓等产业基地,开展技能培训,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效改善了山区贫困状况。
扶贫搬迁不仅改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青年劳动力实现了本地就业,还有部分选择外出务工,增加了家庭收入。这一系列举措带动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让居民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色产业基地探秘
为深入了解特色产业基地的运营模式,实践队员来到“虹谷拉达”特色产业基地。该企业采用现代化经营方式,流转大量土地,通过入股分工和入园打工的模式,为百姓增加了收入。
园区多次引进科技人才和科研院所,同时对农户进行了1000余次技能培训,培养了众多新兴职业农民。精心养护下的农作物,产量高、品质优、价格亲民。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彝族文化瑰宝寻踪
为深入了解彝族文化和民族文化产业对于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实践队员来到了“彝之源”文化产业园,负责人从核心信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宗教人物等方面为实践队员介绍彝族文化。运用了浮雕、根雕、版画等技艺,开发了具有彝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创始人王必成在相关部门支持下筹备成立彝学会,专门从事彝族文化研究、传承,探索产业和文化相辅相成的发展之路。致力于用木板承载彝族文化,将文化成为艺术品、商品、进而变成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媒介平台。
在脱贫攻坚期间,园区开展木工技能培训500余人,解决依撒社区就业100余人,技术学成后近200余人前往外地打工,为贫困家庭增收。园区通过文化与产业的结合,带动了布拖县整体发展,促进了民族交流与团结,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文化动力。
教育之光点亮乡村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实践团队针对布拖县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精心设计了数学“1+5+N”的特色课程,将数学与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科技相结合。
同时,结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情况,开设地理、历史、安全、卫生、健康、生涯规划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等课程。通过为期两周的“暑期夏令营”,帮助孩子们提升教育质量,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培育未来力量。
家庭关怀温暖行动
实践队员多次进行家访,深入了解易地搬迁后社区百姓的生活状况。政府免费提供住房,周边产业基地提供就业机会,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让家庭更加幸福美满。
同时,实践队员与当地志愿者走访特殊家庭,为他们提供生活物资、解决困难、进行心理疏导。这些关怀行动温暖了人心,帮助特殊家庭走出困境,让社区充满关爱与和谐。
社区宣讲行动启航
实践队员根据调研实践,制作了乡村振兴和“坚持统一战线,踔厉奋发新时代”的社区主题宣讲,与社区书记共同在依撒社区党群活动处开展主题宣讲,在统战宣讲中,实践队员从回首过往、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三部分介绍不同背景下统一战线发挥的重要作用,说明了统一战线、民族团结始终是国家富强起来,人民幸福起来的重要法宝。
在乡村振兴宣讲中,实践队员从乡村振兴的介绍讲起,详细阐述了乡村振兴的五大支柱,分享了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分析了面临的挑战与决策,并强调了乡村振兴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最新理论和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共同推动社区和社会的繁荣发展。
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中国彝族文化的核心地带,正经历着一场由政府主导的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深刻变革。
实践团队在依撒社区的调研与实践,不仅深入了解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现状,还见证了易地搬迁、特色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在促进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方面的显著成效。通过教育兴国、社区关怀和主题宣讲等多维度的努力,实践团队不仅助力了社区的全面发展,还促进了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了力量。乡村振兴战略在凉山的成功实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心与能力,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