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经济托起村民小康梦
■芦茅林村在2013年实现劳务收入1237万元,全村人均劳务收入近6000元,占农户总收入的80%以上■芦茅林村年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的有500户、5万元以上的32户、10万元以上的8户■芦茅林村共2064人,外出务工人员780余人,全村429户农户已有128户住进新楼房芦茅林村是金阳县对坪镇远近闻名的“打工村”,2013年,该村实现劳务收入1237万元。全村429户2064人靠打工为生,目前住上新楼房的农户已有128户,全村13个组中有12个组实现了路、水、电“三通”。
这个地处金沙江边上的小村落里,家家户户修新房、买汽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于外出务工。
为挣钱,纷纷踏上打工路穿梭于芦茅林村农户的新房间,看不尽的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听不完的是一个个致富故事。
下大湾子组的高永美,每年带领20余名妇女到新疆摘棉花,仅两个月时间,人均收入8000元,部分能吃苦的妇女挣回了1万余元。
芦茅林组的但华国,14岁就外出打工,通过10多年的打拼,从一个打工者发展到公司的管理员,现在,年薪10余万,还有提成和奖金。
在芦茅林村,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芦茅林村,位于金阳县对坪镇,全村共有2064人,外出务工人员780人。打工成了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芦茅林村也因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打工村”,在外出务工群众中,季节工最少的也要挣回一、两万元,常年在外打工的,每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也越来越多。
“我们村外出打工的,除了没有开飞机的、开火车的,其它各行各业都有,全国各地都有我们的村民。”芦茅林村村支书杨富升告诉记者。
据介绍,一直以来,芦茅林村把劳务开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协作,培训输出,农民受益”的原则,把劳务输出与扶贫开发、产业发展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劳务工培训、就业、维权等服务,确保务工人员“输得出,稳得住,挣到钱”。通过积极引导、强化服务,全村劳务输出渐成规模,劳务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据杨富升介绍,劳务经济已成为村里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全村务工村民中收入最高的,月收入可达万元以上,最低的也有3000多元,并且多数月工资都在4000元以上,打工收入已占农户总收入的80%以上。目前,全村年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的有500户、5万元以上的32户、10万元以上的8户。最典型的陈开林一家,靠打工住上了楼房,不仅吃得好、穿得好,还开起小轿车,过上小康生活。
如今的芦茅林村,除了未成年人和老弱病残者,几乎所有村民都踏上了打工路,打工的村民分布在全国各地,从事各行各业,纷纷为家里带回了一把把红红的钞票。
有了钱,群众过上好日子“我们芦茅林组有39户村民,有31户住上了二、三层楼房,有几户正在修。”村党支部书记杨富升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党的政策好,村民通过打工增加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全村13个村民小组,除了花山坪子组外,都实现了“通组路”,全村429户,家家通水电,让村民享受到了和城里相当的居住条件。
“村里外出打工的人真正挣到钱了,可以说打工圆了群众的致富梦。过去,我们妇女只望着别人打工挣钱而眼红,几年前,我第一次外出打工,仅两个月就挣回一万多元。通过这几年的打工,咱们村存款上百万了的都有好几户了呢!”县人民代表、下大湾子组组长高永美谈起自己的打工经历,仍然非常激动。
高永美第一次外出打工是到新疆去摘棉花,挣到钱以后不忘带动乡亲们。在每年的农闲时节,她就动员和带领身边的妇女和村民外出打工,最少的一个月也挣回了4000元。在她们的带动下,芦茅林村的妇女们也走上了打工路,活跃在城乡不同劳动场所,在劳务市场上大显身手,成为各行各业建设的“娘子军”。村里越来越多的妇女依靠打工成为家庭致富的能手,提高了自己的地位,过上了幸福新生活。
“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了,喝酒的、赌博的、打架的等等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少了,现在,偷牛盗马的现象根本没有了,治安秩序好得很了!”村民都说,该村在打工潮下,经济、社会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农村社会风气和治安秩序越来越好。
劳务输出开阔了农民视野,提高了农民素质。芦茅林村的村民,通过外出务工,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洗礼中,增长了见识和才干,丰富了人生阅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发展意识,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带回先进、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务工返乡的农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奔小康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或网络某些媒体,具体内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站长取得联系,及时删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谢谢(www.liangshanzhou.com)。
源凉山新闻网/图百度图库